Dying in the sun,那个每年银行汇订阅《读库》的人走了
>>>>作者:一宁
前几天因为业务上的事情,想找老家的一个老同事帮忙,留了言,第二天一早看到回复,是他爱人回的——
“不好意思,先生已经前年突然脑出血离开了,早上出门,晚上就没能回来,什么话都没有留下。”
……
我和敏枢兄简短同事过一段时间,之后因个人是由,“惶惶如”离开了老家,就此断了联系,直到一次看到《读库》的一篇报道——
张立宪老师:我心里涌起这个决定的时候(将仓库搬到南通),首先想到的是一个陌生人,这个人叫季敏枢。这个名字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。他每年年底的时候,定期银行汇款预订第二年的《读库》,年年如此。
我在文章下留了言,没怎么费力就找到了,自然是寒暄,问问老战友,叙叙旧感情。敏枢兄和我是差不多年纪,价值观趋同,但未料他似乎比我还要“激进”一点。作为“过来人”,除了饭桌上喝点小酒之后,早已不谈国是的我,有时读他隔空发来的信息,竟不知该如何作答。
2022年9月15日,他最后一次给我的留言是“现在基本上只剩下看看书、看看剧场……还有就是读读你写的诗。”
我知道,这只是朋友间的“敷衍式”鼓励,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,却让我受用良久,感动莫名。
敏枢兄是2022年10月18日离开的,直直过了2年后才偶然获此消息,难免让老夫我无语哽咽,唏嘘难已。
有些人,即便不联系,不见面,可一想到他还在我们的同一时空,便会觉得坦怀释然,人生还值得那么一场,而一旦他们骤然离逝,对这个世界而言,自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,但对在意他的人来说,却是在心底里留下了一道浅浅的伤痕,这道伤痕经年难消,却历久而弥深。
有些人,分别时,说好了再见,到临了,却再也不见……
谨以此文,纪念敏枢兄!
-
2024购书账目及年底的一些零碎话
年底饭局,许多人都在惋叹2024年的时光飞梭,吾亦和焉,酒后醒来,稍一琢磨,或者还是因为这一年,什么收获都未能或有,甚而什么希望亦不敢轻许,心中慌张,又无处着力,故此嗟怨白驹之过隙,忧怼老天之无为,怎么就不能拨慢钟点,让吾等众生可以缓些气力,从容布置呢?
-
当“现代(旧)诗圈的顶级诗者”半夜来敲门
实话说,有那么几分钟,我成功被他激怒了,感觉像是三鼓刚刚敲过,将睡未睡时分,忽然来了一位拖着长辫、顶着红帽的老先生,不但疯狂砸门,且还声嘶力竭地喊着——“小子!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?”
-
七绝丨秋咏·墙花瘦怯霜初浥
本来想写的题目是《秋别》,苦心研磨,髭须拈断,未得。姑且凝情立望,怅然坐叹,得此《秋咏》。
-
七绝丨秋夜·冷月被霜寒磬起
近来读书不够勤奋,写诗的意趣随之了了。杭州的夏天,热且闷,直到桂花开罢,溽气被几场台风吹散,方才得以安顿心神。于是,可以写诗……
-
七绝丨秋望·远树平芜侵古道
余之陋室,危而高,北面钱塘大江、玉皇山岱。再那边,旧宋都城所在。闲愁时起,举目穷望,臆想八百年前的玉京繁华,聊以自遣如是。
-
汉诗之余响恐怕还是在东洋日本,谁赞成,谁反对?
我们也可以这样说,晚清民国之后,中国古典文学的余晖拂照过了神州大地,其余响在东洋日本亦曾依稀可闻,只是现在,无论是东洋、西洋、北洋、还是南洋,吾国古典文学之文脉皆是幽微一线尔,在此意义上,叶嘉莹先生的功劳简直抵得上数十个书斋里的钱钟书先生。
-
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!
-
由蒋寅批评叶嘉莹的文章两篇,谈到底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
叶师的书,我基本上都购齐,也认真读过泰半,能领悟到多少古诗词的妙境倒在其次,叶师由古诗词描绘出的古之贤人君子的众多情趣意态,更是让我慕之念之。目下,公共性诗歌之衰颓已然肉眼可见,但不佞却以为,或者可以因此,让诗歌回归到她的伊始之地——那个兴致所来,歌而诗之,舞而蹈之的上古时代,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啊!